樊 睿 高级工程师 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
于 明 正高级工程师 中国国际工程咨询有限公司
一、低空经济的范围与市场规模
低空经济具有科技含量高、产业体系复杂、辐射领域宽、联动效应强、成长性好等特点,成为我国重点布局的新兴领域之一。目前已明确形态的载体主要有三种:无人机、民用直升机和eVTOL,其设计类型众多、应用场景非常丰富,覆盖了城乡以及跨产业等多个领域,使传统产业焕发新的生机,正在逐步形成国内经济增长的新引擎。辐射带动航空旅游、支线客运、通航服务、科研教育等相关领域融合发展的综合性经济形态。随着人工智能、无人驾驶、5G、低轨卫星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,低空空域的使用方式日益多样, 使用主体更为多元,将衍生出更为丰富的应用场景。
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的数据,2023年我国低空经济市场规模达到了5059.5亿元,增速为33.8%,根据中国民航局预测,到2025年,我国低空经济市场规模将达1.5万亿元,到2035年有望达3.5万亿元。
综上所述,政策支持、技术创新以及市场拓展,将持续推动低空经济发展,并且由于低空经济具有高度的产业融合属性,涉及多个应用场景,使得低空经济逐步发展成为未来经济增长新引擎。
二、低空经济产品市场竞争格局
(一)世界市场竞争格局
当前低空经济产品中,无人机占据主要市场,美国、东亚(中、日、韩)、西欧(德、英、法、意)是主要制造市场,产业呈现中美两强的格局,第二梯队是德国、以色列、法国、土耳其、伊朗等国。美国拥有完整的无人机产业链及先进技术优势,是无人机最大的市场和投资最活跃的国家,占据全球领先地位,培育出众多军民两用无人机顶尖企业,如诺斯罗普·格鲁曼、洛克希德·马丁、航空环境、波音和雷神公司等;欧洲多国有着传统制造业优势企业,推动了其航空发动机、飞行汽车和无人机实现共性发展;俄罗斯由于俄乌战争影响,军用无人机行业迅猛发展,如米高扬、苏霍伊和卡莫夫强势凸起,但也因被制裁,军贸业务受到影响;中国、日本、韩国无人机产业高速发展,其中中国无人机凭借价格低廉和性能优良等特点,在全球所有航空器中占比高达45%。
下游应用领域不断扩大,全球无人机产业规模持续增长,工业无人机成为无人机市场的主要驱动力,预计到2025年市场规模390亿美元,2030年达到558亿美元。同时,随着近年来国际冲突强度增加,无人机应用场景拓展至现代战场,军用无人机成为各国国防不可或缺的重要装备,其市场规模迎来快速增长,2022年至2025年,全球军用无人机市场规模将从165亿美元增长到343亿美元,年复合增速27.6%。
(二)国内市场竞争格局
我国低空经济主体包含国有大型企业集团,民营企业、中外合资企业等。在通用航空领域由中国航空工业集团、中国航发、中国商飞等国有大型企业集团占据主导地位,众多原材料和零部件配套供应商为辅;无人机产业除了中航工业、航天科工、航天科技等,还涌现出一批优秀的民营企业如大疆创新、联合飞机集团、航天彩虹等,在巡检、测绘与地理信息、安防监控等领域的市场份额不断提升。截止2024年,共有52,691家企业涉足低空经济领域,其中35家上市公司,行业处于发展初期,市场高速增长但成熟度较低。
广东、北京、四川等地率先出台了多项政策推进产业发展,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航空产业链和基础设施,聚集了大批低空经济领先企业,其中长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是全球eVTol企业分布最密集的区域。其他多地也在积极响应中央号召,加速推进低空产业与现有产业基础融合发展,现全国已有超30个省市将低空经济写入《政府工作报告》并发布了相关行动计划。
三、我国低空经济产业生态
(一)产业环境
国家高度重视低空经济的发展,从顶层设计层面进行了一系列部署。"十三五"期间,在政策的支持下,低空领域逐步开放,改革政策陆续出台,低空经济迎来快速发展时期。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:“打造生物制造、商业航天、低空经济等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”;2024年两会“低空经济”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;同年7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再次提及低空经济。
在国家政策持续发力下,各地纷纷加速布局低空经济,全国有20余个省(区、市)、100余个城市发布了相关政策,多个省份已经提出新建或改善机场和通航机场等基础设施的计划。深圳作为全国发展低空经济的先行地区,自2022年开始相继出台《低空经济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(2022-2025 年)》、《深圳经济特区低空经济产业促进条例》等政策,促使低空经济产业逐渐落地。江苏出台了《低空飞行服务保障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(2024-2026年)》。上海在《上海市低空经济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(2024-2027年)》中提出联合长三角城市建设全国首批低空省际通航城市。成都创新空域管理推行“报备制”,先后推进建设3个协同管理空域。
(二)产业集群
地方大力推动低空产业集群发展,建立通用航空产业综合示范区和临空经济区,以促进产业链完善并实现产业升级,北京、上海、重庆、杭州等15座城市与多家央企联合共建低空经济生态圈。
广东省支持深圳、广州、珠海建设通用航空产业综合示范区、打造大湾区低空经济产业高地;苏州投建了低空空域数字孪生系统和低空飞行数字底座,推出了覆盖全市的综合监管服务平台。成都打造工业无人机全链条,构建eVTOL链条;合肥在骆岗公园创造应用场景,开通全球首条eVTOL商业化空中游览航线,以场景构建吸引链主企业,完善产业链条;陕西省不断提升陕西航空经济技术开发区、秦创原无人机产业创新聚集区、汉中航空经济技术开发区等航空制造和低空特色产业园区承载能力,建设集研发设计、生产制造、试验验证、服务保障于一体的航空制造与低空产业创新集群。
(三)产业链概况
我国低空经济产业链结构完整,覆盖上中下游各个环节。
上游:原材料与核心零部件相关领域,如金属原材料、特种橡胶与高分子材料等原材料,、;芯片、电池、电机、板卡等重要部件。中游:载荷、低空产品及系统服务和保障,是低空经济核心部分。下游:各类应用场景等。涉及企业众多,包含物流企业、政府部门、农业种植企业、航空公司等。
(四)技术基础
技术创新是推动低空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,低空领域已有2598家高新技术企业和984家专精特新企业,eVTOL方向的发明专利总量已达2300件,覆盖了从基础飞行技术到系统集成的多个关键技术方向。我国在北斗导航、5G通信、“空、天、地”多网融合技术以及新能源汽车重点技术方面拥有优势产业链,可以完美支撑低空经济产业的发展,不断提升低空飞行的智能化水平。
同时,产品及应用场景的持续拓展,带来了更多的市场需求,促使低空技术不断进步与创新,围绕无人机配送、城市空中交通、应急救援和低空旅游等场景需求,将迎来通用航空、无人机、新型电池产业的高质量发展。
四、前景与展望
我国低空经济产业链已初步形成,已经遍及农业、测绘、冶金、海洋、气象、体育、旅游、卫生和科研等领域十大类100多项,作业范围覆盖全国各个省区市。在国家与各地政策持续发力下,产业集群与特色试点快速形成,赋能传统业态多元化应用场景不断拓展,产业将迎来高速增长期,以无人化、电动化、智能化为技术特征未来市场前景广阔,全面融入人民生产生活各个领域,成为未来经济的重要增长引擎,形成万亿级市场规模。
近年来,电动汽车、电动能源、新能源电池技术高速发展,推动低空经济向电动化、智能化转型,带来了航空领域在技术、市场和环保等方面的新趋势和新机遇。低空飞行创造了丰富的应用场景,充分利用了低空资源,最大限度提升了低空价值,带来了低空经济产业的高速发展,极大的推动了通用航空装备、精准定位、航空电推进、数据链安全、智能集群等技术的融合与突破,对通用航空产业链产生了重大影响,改变了其产业链格局。同时,通用航空作为低空经济的主体产业,在低空经济生态产业链条中占据了重要地位,垂直起降航空器、私人飞机和多样化无人机等产品变成发展热点,并且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(eVTOL)成为了技术研发与市场推广的焦点,接下来将作为行业下一步发展的核心。
展望未来,我国低空经济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多重驱动因素,其中科技创新、应用场景和管理机制是推动该领域高质量发展的核心。通过上述三个方面,构建完整、先进、安全的低空工业体系。
科技创新作为发展驱动力,在产业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,新能源航空器、eVTOL、飞行汽车等前沿技术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市场空间;北斗、5G、AI等技术,在低空空域管理、通信、导航等方面实现了先进技术的广泛应用,提升了低空经济的保障和服务能力。
应用场景作为规模化应用的依托,将得到持续深化和拓展。环保、工业巡检、安防和应急救援等方面的应用提升了城市管理能力,低空旅游、低空物流、农业种植进一步拓展了低空经济的价值领域。
管理机制是确保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。推动空域管理制度与行业管理政策的全面深化改革,建立与低空经济发展相匹配的管理体系,综合提升航线审定、飞行活动审批、运营监管等方面能力,通过科学管理进一步释放生产力,形成低空经济发展的保障体系,为未来的发展开辟广阔的空间,我国低空经济预计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。